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學權專題報導(一&二) 大學校園的兩大危機:未竟的轉型正義與大學精神的淪喪&服務業不只是服從業

 

 

學權專題報導(一)大學校園的兩大危機:未竟的轉型正義與大學精神的淪喪

 
(文/ 林飛帆)

未竟的轉型正義

        大學作為發揚學術與獨立精神、促進社會進步並創造社會平等的重要場域,至今仍處於危機之中。總的來說,我們的大學既不是自由的學習場域也不是創造社會平等與進步的場所,相反的,我們的校園仍舊處在威權管理與新自由主義思維帶來的壓迫中。
 
        八月初,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所做的2011年學權評鑑報告指出,全國近150所大專院校竟仍有八成學校保有「學生刊物審稿制度」,對學生的言論自由進行審查。另外,也有過半數的大學校內仍有「學生不得集會遊行(陳情)與鼓動學潮」的相關懲罰條款,侵犯學生的集會自由。在結社權利上,幾乎所有學校都對社團成立有相當嚴格的審查與管控。

        重新檢視這些舊威權壓迫機制的歷史脈絡,我們會發現台灣的校園之所以保守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在1949年於台、師大發生的四六事件之後,才開始了全面性轉變。國民黨政府開始透過各種方式來防止學生運動、學潮或是校園民主意識的萌芽。然而,這些舊的威權壓迫機制,仍在台灣解嚴與兩次政黨輪替後的今日殘存,顯得格外諷刺。

為資方服務的教育:大學精神的淪喪!
   
        除了威權壓迫,另一隨之而來的考驗是來自新自由主義政策邏輯下所衍生出的一系列高教體質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將教育變成商品,侵犯學生的受教權益;更甚者是這個新的壓迫結合了舊的威權馴化機制扭曲了教育的本質。

        從廣義的受教權檢視,在新自由主義的教育政策下,政府試著降低對於高等教育經費補助的開銷,也因此導致了高教經費分配失衡、學費攀升等情形;此外,校園內的各種設備都成為校方營利的工具,從校內機汽車停車費到住宿費的不斷調漲都可見教育商品化的痕跡。另外,從受教權的狹義定義觀察,隨著大學自籌經費的範圍擴大,許多學校開始透過教師員額總量管制等相關政策來節省教師人事費用支出,導致許多學校系所面臨專任教師不足的窘境。新自由主義的高教政策不僅侵犯了學生的受教權更連帶地侵犯了教師的勞動權益與大學的學術自由。

        台灣的高等教育在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貫徹下也結合了舊有的威權控制機制。勞動力的訓練成為高教的最主要目的不論,整個勞動力培育過程中的去人性化與不民主的規訓都是為了配合資本主義邏輯的實踐。然而,這樣的資本主義邏輯實有其內在矛盾,去人性化與非民主的教育過程不僅無法創造出產業需求的專業勞動者,更導致教育本質的扭曲,使得傳統的大學精神─培養人格、豐富涵養、促進社會進步等價值─全面淪喪。
   
利潤!規訓!─我們在校園工廠裡受訓!

        綜觀大學校園內的兩大問題,不僅顯示台灣高等教育的危機四伏,更清楚地標示出我們距離理想教育的彼岸仍有一大段差距。我們當前的處境是,利潤成為學校與企業共同追逐的目標,規訓成為他們控制學生的手段,而我們則是在校園工廠裡接受軍事化訓練的產業後備軍。

        或許從高等教育的原始目的出發,我們也可以找到當初對求學的原初期待。以促進進步與平等為立基,作為學生的我們,不僅要更加積極地參與校內外各種權利爭取與捍衛的行動,並且積極參與並檢視學生自治的成效與困境,以共同爭取校園解放與受教權的保障為目標;如此一來或許也能稍稍挽救大學喪失的獨立精神。










學權專題報導(二)  服務業不只是服從業─尋求產業現狀向上提升的可能性

文/蔡雅如、莊程洋  (《行南》編輯群)

 八月初,「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公佈2011學 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評比結果指出,高雄餐旅大學(以下簡稱「高餐」)位居全國學權排名最後一名。對此,高餐容繼業校長於媒體上回應:「每間學校培養學生 有不同的特色和定位,不應該將所有學校一概而論」、「嚴謹校規培養的學生,才能符合業界所需人才」。當然,概難以一個評鑑指標將所有大專院校同等視之,容 校長的回應提醒社會各界需注意技職院校真有與普通大學的差異所在,但差異何在?真是「業界需求」形塑了教學內容?而「業界需求」到底是什麼?
 高餐成立於1995年, 創校定位為培育國家未來餐旅服務業人才,楊昭景學務長對記者更進一步說明:為了培養產業需求之專業能力、服務精神、人文美學素養與團隊合作態度,將知識教 育、生活教育與人格教育鋪陳於學生四年的受教育過程裡。例如,為了讓學生養成規律正常的作息和重視團隊合作,而設計晚點名制度和嚴謹的勞作制度──這都是 為了使學生提前適應工作現場所需的紀律與群性。除了透過大學一年級強制住宿、晚間十點半晚點名、大一早上七點需要勞作教育(掃地)以外,另有實習課程須著 工作服,上課時間須穿制服,且唯有體育課才可換穿體育服…等規定。除了專業技術教育外,上文所提之要求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接受的規定,皆是為了使高餐學生成 為業界需求的勞動力,楊學務長坦言:「教育發展配合產業」。記者進一步探問,「所以高餐與台大學生被差別對待是因為『產業需求』不同?未來的職涯預期不 同?所以在教育過程當中面臨不同的對待?」楊學務長回應:「台政清交的校風塑造,是為了科系生涯走向的特質與需求」,畢竟「社會上不同行業有不同的位階特 性,要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去match,職業別會配合特性」,而不可以說「普大學生成績比較好所以比較自由,職校學生成績比較差所以需要管。」簡言之,因為餐旅服務業界與一般大學學生職涯預期中的那種產業環境不同,故教育過程就會不同。

 校方透過課程與制度設計來培養學生符合產業環境的需要,但產業現況到底如何?記者訪問高雄圓山產業工會的洪乙勝和陳世章常務理事。洪常務回應「產業需要」:「服務業需要服從,顧客至上,要有好的EQ與 危機處理能力。高餐學生經過學校這樣的訓練,在業界表現出素質高、配合度高、不高傲而認真的態度、沒意見或不會表達、比較容易進入狀況。」記者進一步探問 為什麼需要服從?洪常務坦言:以餐飲業來說,主廚要的就是服從,因為需要團隊合作。而這團隊合作的需要反映了產業環境的現實,陳常務指出:「就算你有中 餐、西餐、烘培、調酒等證照,面試之後就用不到,因為分工很細(你會被指派在某位置上),服從是需要的。主廚要的是服從,廚房其他人只能配合,有的人站砧 板一輩子、站爐站一輩子,或是人就像機器,一天捏一千個二十四摺的小籠包。服務業,尤其是餐飲業要的是品質穩定、食物新鮮,一切都照SOP(標 準作業流程),現在都從中央廚房研發調理包,不需要很多主廚,會開火煮水就好了。」這不啻反映了餐飲業工作內容標準化的普遍現況,但他也意味深長的說: 「服務要打從心裡,而非機械式的微笑」。陳常務經歷過幾次工作機會的轉換,看到餐飲業普遍工時長、薪資逐年降的勞動環境,有感「又不是每個人都會變成阿基 師(薪水高、自由度高),現在都透過中央廚房的主廚設計菜單,很多人照SOP做就好了」,且「聘人與菜單都老闆說了算,分工就照SOP」。記者訪問至此不禁有個疑問:資方不就捨本逐末?服務業若是以人為本,創意與人性化為何可因為SOP的要求而被忽視?這代表著以穩定品質與精密計算成本效益為首要考量,而創意與人性化屈於次要,甚至在工作現場被忽視?

 記 者採訪了一位高餐畢業,現任職於餐旅業的校友。他認為學校的相關規定的確可縮短未來就業後適應業界規律作息的陣痛期,且實習制度也讓學生體會到產業現況。 但學生對學校的規定所不認同與抱怨的部分,真的只是如校方所理解的「只是適應不良」那般嗎?受訪者認為,那些規定有更重要卻隱而不顯的效應,就是,學生在 忍受這般規訓經過一年之後,被形塑出順服的人格。因此即便之後學生搬出宿舍(只有大一強制住宿), 逃脫管束,也不會再去回應制度的不合理了。在被管束、感受到校方對學生自主性的不信任之過程中,當然也曾有學生反應,但溝通無效後也就沉默不語了。這樣的 態度,使得學生日後若在職場遭遇不平與不義的對待時,難有願意去發聲的可能性;或許只能選擇默默轉業,一如在校時那般無能為力!?可是,業界需要的是服從 的服務業人力嗎?他認為,制度和規模會連帶影響分工與階層化程度,愈大的公司分工愈細,每人工作的豐富度也被限縮。他分享同學畢業後的就業近況,剛畢業容 易留在學科相關領域就業,但感到在餐旅工作被規訓成小螺絲釘,感受不到工作的價值,兩三年就不想待了;不像他比較幸運,待在一個更加靈活有彈性,可以表 達、討論意見的飯店業,飯店的精神是「讓客人開心就是好的服務」,讓工作者可以依個人特質去開創服務,如此反而能和客戶建立長久的關係,有穩定回流的常 客。這些經驗讓他看到這產業在永續發展與人才培育上不同的可能性。

 然而,餐旅服務業的學生所面臨的普遍狀況為:雖有志在餐旅業發展,經歷四年專業訓練的學生,先是被形塑為按部就班的勞動者,爾後要面臨一個只要他們聽話,好填充進SOP生 產流程的業界。不僅在現實勞動環境中無從發揮所學,又要忍受嚴苛的勞動條件。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飯店要用有創意、靈活的方式經營;不認為飯 店、餐飲業只能是低薪的,低薪會使產業往低階發展。大高雄總工會總幹事石德隆亦認為,團隊合作當然必要,但團隊合作的想像不該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服務 業需要創新,教育訓練需要養成其主體性,就業環境要有其發揮的空間與機會,整體產業才會向上提升」。

 其 實,高餐與一般技職院校的學生所面臨的教育環境,就是業界捨本逐末使從業者去技術化、去人性化,為了穩定品質與成本效益,控制你的勞動與笑容;以及學界被 動回應業界對於勞動力需求所產生的結果。產學界該如何提升未來就業環境,讓服務業有發展前景?每一個專業人才能發揮所長才是根本關鍵。站在從業者角度,洪 常務想問學生:「你服從之後,你知道勞動權利怎麼去維護嗎?做得久才能做得好。」從業者不是要比誰在所得低、惡劣條件又無成就感的工作場所「凍卡久」的耐 力,而應該是創造力!團隊合作當然必要,但不是一味服從,高餐做為餐飲學界龍頭需要發揮其影響力,從教育加強勞工意識,讓學生學習團結與提出訴求;工人不 應該只是沒有意見的螺絲釘,特別是服務業,不僅為了更好的服務該有意見,更應該與產學界共同思索服務業未來的發言位置。

 回 應最初問題,高餐是否該重思當前教育方式,恪守教育本位,與業界勞資雙方一同擘劃台灣未來服務業產業環境,並且透過各種民主方式培養學生擁有一專業者的主 體性,促進從業者團結的可能,從而提升勞動條件、待遇,使每個從業者的創造力愈能發揮,並對餐旅服務產業有所認同?而未來的從業者與當前的從業者的相互理 解與合作,或許會是推動服務業產業現狀的動力。

採訪 / 蔡雅如、莊程洋、崔芳瑜、張芷菱
撰稿 / 蔡雅如、莊程洋

受訪者 高雄餐旅大學學務長 楊昭景女士
             高雄圓山飯店工會常務理事 洪乙勝先生
                                                              陳世章先生
             大高雄產業工會秘書長 石德隆先生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孫友聯先生
             餐旅業界從業者 (匿名)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